第39期 - 焦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

我之前在x上看到一张图,讲的大概就是社会告诉我们应该去尊重那些站在高处的人,但我们也应该去尊重那些跌落至谷底却又爬回起点的人。原帖我找不到了,于是我就自己画了一张
最近买了个备用机,准备专门用来装社交媒体软件,与主力机进行职责区分。希望能找回生活的节奏
记录自己的%2,aka每周摸到的🐟(不定期更新
焦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
之前早上听英语的时候听到一篇关于ed sheeran谈抑郁症的文章”Allow yourself to feel grief,there is no magic cure for depression”,然后最近又看到一篇文章关于焦虑的,我觉得也写的很好。想分享一下:
已经离开职场两年多了,这段时间里,最常环绕在我心头的,不是自由,而是一种若有似无的迷茫,映射着我对未来的不确定。
回顾我的职业路径,似乎总是在「期待」与「现实」之间徘徊:
大学毕业前,我想找一份离家近、工资不低的工作。第一份在武汉的工作实现了这个目标,却遇到了管理风格压抑、擅长 PUA 的领导。
于是我想,下一份工作一定要轻松、能学到东西。后来在深圳的工作确实满足了这一点,但对接客户的压力以及公司层面的动荡,又让我身心俱疲。
那时我又想,不如进一家轻松的外企,远离客户的烦恼。我也学了一段时间英语,但最终,我并没有进入外企。
如今回头看这几个节点,我发现不论当时我多么纠结、多么期待自己能做出「正确」的决定,事后都证明我选对了。但这些选择,在如今来看,似乎没有产生多么大的区别。
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:
有工作时,几乎所有的烦恼都和工作相关,心里想的都是放假、辞职、休整。 没工作时,要面对的烦恼反而更加复杂、多样化。因为工作提供的不仅是工资,还有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认同感。
焦虑从「时间稀缺、厌恶工作内容」转变成了「对金钱与前途的不确定」,很难说二者谁更耗费心力。根据我的经历,刚离开岗位的前半年我会纠结「如果当时继续工作是不是更好」,但半年后这种想法就逐渐消散了。如今我偶尔也会怀念上班的日子,但我确信我已经无法再回去了
如今的我已经慢慢学会与迷茫共处。我意识到,执着于先找到驱散它的办法,或许并不是最优解。只需要慢慢沿着过来的道路前进,终究能看清脚下的路。迷茫其实并不是什么一定要解决的问题。慢慢学会和它好好相处,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,就够了。
音乐分享
《操场酒吧》
“你到底爱不爱他”这句话非常适合在ktv嘶喊
有趣的产品和工具
touch-mapper
为盲人生成能够触摸的3d地图,感觉还蛮有意义的,但是我不知道盲人应该怎么确认自己当前的位置。
girl with sunglass
用 CSS 绘制戴墨镜的女孩 ,有意思的是还是全尺寸自适应。好像是用了vmin这个单位。
播客和文章
《Probe lenses and focus stacking: the secrets to incredible photos taken inside instruments》
一位外国音乐家想到我们总是看到乐器的外部,那么乐器的内部是什么样?于是就拍摄了一系列乐器内部的照片,仿佛进入了奇妙的建筑物,我觉得这个很适合做游戏场景
《谈谈 AI 编程工具的进化与 Vibe Coding》
这里面的这个比喻很有意思,“让一个非程序员通过vibe coding来编写一个他们打算维护的大型项目,就相当于在没有先解释债务概念的情况下就给孩子一张信用卡。在构建新功能的时候,就如同挥舞这张小小的塑料卡,想买什么就买什么,想要编写什么新功能都能很快实现。只有当你需要维护它,才会变成债务,当你尝试用vibe coding去修复另一个vibe coding导致的问题时,这就像用另一张信用卡偿还债务一样。”